时间:5-9月份为事故高发期地点:检查井、污水池是事故高发场所致命物质:硫化氢第一,沼气第二根本原因:企业安全管理的缺失和缺陷直接原因: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盲目施救造成损失扩大间接原因:防护用品失效或未使用一、此类事故的3个
时间:5-9月份为事故高发期
地点:检查井、污水池是事故高发场所
致命物质:硫化氢第一,沼气第二
根本原因:企业安全管理的缺失和缺陷
直接原因: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盲目施救造成损失扩大
间接原因:
防护用品失效或未使用
一、此类事故的3个特点
1. 每年的5月-9月是事故的高发期
以去年为例,6-9月份发生了8起事故,而10-12月则只有1起。
因为污水、污泥在高温条件下,加上缺氧,很容易产生有害气体,而高温天气又会加快有害气体的挥发,从而造成中毒事件。
10月到第二年4月,气温降低,有害气体不容易产生,也不容易挥发,所以一般不会发生中毒事件。
2. 检查井、污水池是事故高发场所
污水处理厂事故发生的主要地点是:检查井、污水池、管网、沟槽等位置。
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是,都是“有限空间”。
由于这些地方空间相对封闭、通风不良,很容易造成有害气体的大量集聚,一旦操作人员进入这样的场所,就会吸入过量有害气体而出现窒息,甚至导致死亡。
我国污水处理厂事故中,排在首位的是中毒窒息事故,占比高达71%。排在第二位的是“坍塌事故”,占19%。第三位的是“淹溺事故”,只占4%。其余则为透水、触电、爆炸事故,各占2%。
3. 硫化氢是第一致命物质,沼气第二
根据对此类事故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占总事故数57%的,是硫化氢引起的中毒事件,排在第一位。
排在第二位的,是沼气引起的中毒事件,占总事故31%的,其他原因引起的事故占12%。
经过分析还可以发现,硫化氢引起的主要是中毒事故,而沼气引起的则主要是窒息事故。
总之,硫化氢和沼气,是要特别警惕的两种有害气体。
二、此类事故的3个原因
1. 根本原因:企业安全管理的缺失和缺陷
这些发生了事故的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缺失和缺陷,不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未落实,造成风险意识淡薄,而且在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非常松懈,造成安全防护意识差。
例如,有的未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甚至连在有限空间作业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告知工作人员,造成现场工作人员缺乏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急技能。
2. 直接原因:工作人员违反作业规程+盲目施救
有的工作人员违反作业规程,在有限空间内没有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作业程序,在作业前未按规定进行有效通风,未检测有限空间内的含氧量及有害气体。
此外,不具备救援条件、救援常识,就盲目施救,也是造成伤亡扩大的重要原因。
去年以来发生的这13起事故,盲目施救而造成的人员伤亡,比因通风不良造成的还要多。
3. 间接原因:防护用品失效或未使用
有的工作人员未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进入有限空间时,未配备有效的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安全绳(带)等防护用品。
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没有使用,或者没有定期检查,导致用的是失效的防护用品,占此类事故总数的78%。
三、防范事故的3点对策
1. 落实企业“一把手”安全责任
在安全管理方面,企业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对于安全,思想认识务必跟上,时刻不能掉以轻心,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有限空间作业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
要加强安全投入,配齐有限空间作业所需的通风、检测、应急救援等设备器材,以及个人安全防护用品。
2. 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教育
要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工作人员,普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常识,加强作业人员的专项培训,掌握有限空间作业知识和作业技能后,方可上岗作业。
作业前,必须先通风,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业,严格落实现场监护和应急措施。
作业前,还应该组织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告知其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危险因素和事故应急防护措施。
此外,要普及严禁盲目施救的知识。
3. 强化有限空间风险辨识和管控
对有限空间,要开展全面的辨识、确认风险等级并登记建档。
特别是对于涉及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有限空间,一定要重点管控。
4. 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企业应该根据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和有效的救援预案,配备齐全的应急救援器材,组织好应急演练,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同时,还要做到每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有限空间事故的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发生事故后能按照应急预案科学施救。
总之,安全管理的功夫重在平时,企业必须在平时就做好相关准备,加强员工培训,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有效防止悲剧的发生。
今年4月2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部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黄润秋在召开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是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大局意识,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将安全生产与污染防治工作同时安排部署、同时组织实施、同时监督检查,做好部门协同,在履行好生态环保监督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继续“向前一步”,主动与应急管理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来源:生态环境学习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nvir-info.cn/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