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案例(土壤修复案例实例可以从哪里下载)

面对病态的土壤,如何修复?什么是土壤修复土壤修复即土壤改良、土壤修正:是添加土壤元素、有机质等等在土壤之中。如天然肥料(有机肥堆肥),泥炭土,或化肥等,这些土壤修正物以提高其支持植物生命的能力。化肥也是添加土壤营养物质来改善土壤,但化肥元素的单一性会使土壤环境更加恶化。泥炭藓和有机肥等土壤改良

面对病态的土壤,如何修复?

什么是土壤修复

土壤修复即土壤改良、土壤修正:是添加土壤元素、有机质等等在土壤之中。如天然肥料(有机肥堆肥),泥炭土,或化肥等,这些土壤修正物以提高其支持植物生命的能力。

化肥也是添加土壤营养物质来改善土壤,但化肥元素的单一性会使土壤环境更加恶化。泥炭藓和有机肥等土壤改良物通过其质地或给排水更好地改善植物健康,从而改善土壤环境。但是泥炭土不会增加土壤中的营养。在种植过程中,有机肥堆肥也能通过添加营养物质,提高土壤质地和给排水。堆肥,泥炭藓和地膜覆盖都能帮助土壤更好地保持水分。土壤修正也可以改变土壤的pH值。比如,泥炭藓是酸性的,它适合在爱好酸性植物周围使用。

如何修复土壤

这是土壤修复的一种,但是是最有效的。

用堆肥和其他形式的有机物质对土壤进行修正,可以被看作是解决土壤问题,也是您常规景观维护的一部分。

无论您拥有什么类型的土壤,添加土壤修正物都可以改善您的土壤。它可以解决:例如不能保留足够水分的过度沙质土壤,或者相反,保留过多水分的过度粘质土壤的问题。

但是,即使在没有已知问题的情况下,作为园艺预防性护理方案的一部分,您也应该修正土壤。施肥良好的植物更有可能抵御植物病害并抵御害虫入侵。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治理实例?

过去,人们总是很自豪地说“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可是由于长期的轮番连种,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原因,如今这7%的土地中处于“亚健康”、“病态”的土壤面积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40%以上土壤耕地已退化,1.5亿亩耕地被污染,造成每年1000多万吨粮食减产。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70%以上。全国18亿亩农耕土地已显现不同程度区域性问题:

  黑土地越来越薄。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五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粮供应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但是,支撑粮食产量的黑土层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减少了50%,并在继续变薄,几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层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对肇东、讷河等县市区的耕地检测显示,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7年的2 5年间,耕地土壤有机质已相对下降两成,严重地区下降六成。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东北这一中国最大粮仓的产能也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严重的土地盐渍化。据统计,内蒙河套平原许多灌区每年因盐渍土死于苗期的农作物占播种面积的10%~20%,甚至达30%以上;黄淮海平原轻度、中度盐渍土可造成农作物减产10%~50%,重度则颗粒无收,而山东省140.06万公顷盐渍化土地中的8 1.5 6万公顷耕地,每年因盐渍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5~20亿元;银川平原自流灌区是我国西北重要粮仓,但因土地盐渍化严重,有100多万亩耕地质量差;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土壤积盐严重,根据中巴地球资源卫星2005年遥感影像解译和实际调查,盐渍化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2.07%,占新疆中低产田的60%以上。严重的盐渍化,使土地的利用率降低,荒地增多,加深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土壤酸化加剧。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张福锁表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过度使用氮肥导致土壤严重酸化。北方一 些蔬菜大棚由于长期过量施用氮肥,土壤pH值大幅度下降,病虫害严重,蔬菜品质和产量显著下降,一半以上的氮肥养分进入地下水造成饮用水硝酸盐污染。南方地区,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导致部分地区的土壤pH值达到3或4,已无法种植玉米、烟草和茶叶。数据显示,中国氮肥的消费量已经从1981年的1118万吨(折纯,下同),增长至2008年的3292万吨,增长了近两倍。

  土壤调理剂:大地医生

  “病土”问题凸显,使得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并一度得到大力发展、对土壤环境发挥良好修复作用的土壤调理剂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土壤调理剂是由农用保水剂及富含有机质、腐殖酸的天然泥炭或其他有机物为主要原料,辅以生物活性成分及营养元素,经科学工艺加工而成的产品,有三大极其显著的土壤调理性能:保水、增肥、透气。它改良土壤的同时,兼具增强农作物抗病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恢复农作物原生态等功能,是目前世界农林业种植的新型绿色生产资料。

  不同的土壤调理剂由于生产原料不同功能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调节土壤酸碱度。

  二是改良土壤透性。

  三是补充土壤营养。施用富含可促进根系生长的硅、钙、镁等中微量元素的土壤调节剂,可在一定程度补给土壤营养。

  四是抑制有害病菌。

  五是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高产优质。国际上人工合成土壤调理剂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取得较大进展,其中比利时的TC调理剂和印度Agri-CS调理剂最为成功。土壤调理剂引入中国30年间,从最初的重要,到不重要,再到近十年越来越重要。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过TC调理剂,但因成本问题未能大面积推广。加上当时的耕作土壤还未出现退化迹象,农民的认知程度不够,因此作为舶来品的土壤调理剂很快淡出了主流舞台。

  随后,快速高效的化肥逐步替代各种有机肥料,土壤调理剂在市场中地位渐弱,而学术界对其研究并未停滞。2000年,国内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开始以发展眼光洞悉土壤环境的重要性,自主研发的土壤调理剂产品慢慢萌芽,也正因这些努力,土壤调理剂才有了现有的规模与水平。近几年,随着菜农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的提升,土壤调理剂得以推广,应用面积、范围不断扩大。

  现在越来越多菜农意识到,长期过度使用土壤消毒剂、农药、化肥容易造成土地“病变”。例如单纯采用土壤消毒剂就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如同人得了癌症化疗一般,杀死土壤有害菌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菌,必须重新补充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不仅在功能上更全面,而且对土壤的副作用更低,例如它在某些方面可以代替土壤消毒剂,还有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一系列优点,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未被开掘的金矿

  2012年6月21日,中国首届土壤调理剂产业发展峰会在北京举办,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土壤调理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分析发现,我国酸性土壤调理剂市场需求量达3000万吨以上;改良盐渍化土壤常用的水剂潜在市场将近50万吨;干旱地区保水剂的市场需求量若以施用6kg/亩计算,需求达140万吨以上;生物学障碍土壤的潜在市场需求量达65万吨以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预测,针对不同区域性土壤的问题,土壤调理剂可发挥作用的总耕地面积为11.5亿亩。若按其每亩50元成本计算,全国土壤调理剂潜在市场可达500亿元。

  然而,目前我国土壤调理剂产业尚处发展阶段,只有38家登记注册的生产企业,仅占全国2000家涉足新型肥料企业的1.9%。在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长曾宪成眼中,土壤调理剂产业大有可为,当前生产企业未能满足市场需求。

  “耕地面积世界第四,修复工作却远远落后于别国。”大众农科董事长林小明认为,土壤修复产业到了发力的关键点,对土壤调理剂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在已登记的4 2个土壤调理剂产品中,用于调节土壤酸碱度的产品最多,21个;用于配肥提高有机质含量的产品为10个,用于修复土壤生物学障碍的产品为7个。现有的土壤调理剂产品一般为粉剂、颗粒或水剂,其中以接触面大、易运输的粉剂最为普遍,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6.8%、22.7%与18.2%。

  赵秉强预测,未来国内化肥供应量将会出现拐点,由当下6000多万吨下降到5000万吨左右,土壤调理剂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虽然土壤调理剂市场潜力广阔,但仍有些因素制约其发展。

  从本身来看,单一的土壤改良剂存在改良效果不佳或不全面的问题;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土壤调理剂成本高,且具有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而天然土壤调理剂的改良效果有限,并存在持续时间短、用量大的问题。

  从推广来看,某些土壤调理剂产品成本较高,或由于用量较大而使其推广较为困难;同时因为缺乏正确的宣传和技术指导,导致土壤调理剂的使用效果不佳,农户逐渐对该土壤调理剂产品失去信心。

  从环境安全的角度来看,土壤调理剂的使用缺乏长期的定位试验,长期使用后,对土壤、农产品质量以及生态环境是否有副作用仍需探究。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建议,对于土壤调理剂市场,应首先呼吁登记放开;第二,监管有害物质的进入;第三在推广方面应慎重,既不要夸大称一定要超过化肥,也不要忽视调理剂的作用。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nvir-info.cn/12926.html